九月份,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投身公益,腾讯的99公益日和阿里巴巴的95公益周使得区块链公益项目迎来了丰收季节。然而,区块链公益的实际运用情况究竟怎样?它又遇到了哪些挑战?
大厂引领公益新潮
腾讯与阿里在公益活动中,深入应用了区块链技术。腾讯通过其领御区块链,确保公益项目信息全程可追溯。阿里则推出了首个公益区块链行业标准,并实施了“透明度数字化建设”的专项活动。这两家互联网巨头的行为,为区块链与公益的结合树立了典范,吸引了更多机构参与进来。
早期应用探索之路
2016年7月,蚂蚁区块链技术首次在支付宝公益平台上投入使用,标志着国内公益领域区块链应用的诞生。紧接着,AG公益链在山东落地,成为全球首个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公益共享平台。再过两个月,“时间银行”问世,南京建邺区成为首个使用者,志愿者可以借助蚂蚁链储存公益服务时长,并以此兑换养老服务。这些初步尝试,为区块链在公益领域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疫情催生新兴平台
疫情期间,不少区块链公益平台迅速投入使用。例如,支付宝推出的“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”,还有“善踪”平台、“33区块链慈善平台”以及“应急物资管理系统”等。疫情凸显了传统公益在物资分配和信息公开方面的缺陷,而这些新平台凭借区块链技术,有效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效率和信息公开程度。
解决信任核心难题
传统公益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任缺失,捐助者常忧虑捐款去向不透明。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、透明度高等优势,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。捐助者可以实时追踪捐款去向,公益机构也能确保物资分配的精确性,各环节信息对等,有效防止了人为错误,提升了公益活动的效率。
公链应用瓶颈重重
目前,许多组织在研究区块链在公益领域的应用,主要依托联盟链或私有链。若选用公共链,则会遇到不少挑战。比如,谁负责线上账目记录,谁管理资金分配,如何登记线下受助者信息,还有公共链的效率是否能够满足公益救助的实际需要,这些问题都是公共链实施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难题。
普及推广任重道远
全国现有基金会约8000家,社会组织数量更是高达86万家。然而,上链机构的数量却相对较少。同时,若想充分发挥区块链在公益领域的优势,使用加密货币作为捐款接收和发放的媒介似乎更为适宜。但在现行的政策和加密货币的普及率下,这种做法并不切实际。因此,区块链公益的推广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更完善的优化。
你对区块链公益能否彻底消除传统公益中的信任疑虑有何看法?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。同时,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区块链公益的魅力!